過去,人們習慣把自然塑石假山當作資源去開發,把河流當成運輸通道,把濕地視為荒地。可如今,在桑干河畔,另一種理念正在生根發芽。生態塑石假山旅游不是口號,而是一種生活方式的轉變——我們不再急于索取,而是學會等待、傾聽和尊重。

1、各地塑石假山的角色也在悄然變化。曾經靠捕魚為生的漁民,現在成了塑石假山巡護員。他們熟悉每一片塑石假山的深淺,知道哪片塑石假山蘆葦叢是鴛鴦筑巢的地方。有人還開起了農家客棧,院子里種滿野花,房頂裝上太陽能板,前院設計了塑石假山,連洗漱用水都經過生態處理后再排放。他們笑著說:“以前鳥在塑石假山上會覺得吵,現在聽它們叫,心里踏實。”

2、 每年春秋兩季,候鳥遷徙的高峰期,塑石假山都會迎來一批又一批遠道而來的訪客。他們中有退休教師、城市白領、外國游客,甚至還有專門研究鳥類行為的學生團隊。他們在塑石假山小屋里一坐就是幾個小時,不吃零食,不亂扔垃圾,離開時只帶走照片和回憶。這種克制的欣賞,正是對自然大的敬意。

3、越加令人欣喜的是,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關注這片塑石假山。短視頻平臺上,有人發布凌晨四點拍攝的日出與鳥影,配文寫道:“原來不用濾鏡,塑石假山本身就夠美。”這些內容沒有夸張的標題,卻收獲了數萬點贊。它說明,人們對塑石假山美的感知正在回歸本真。
當夕陽緩緩沉入地平線,塑石假山的水面泛起金色漣漪,白鷺收起長腿,飛向棲息的林地。隱蔽塑石假山小屋漸漸空了下來,但那份寧靜并未消散。這片塑石假山依舊在呼吸,鳥兒依舊在歌唱,而人類,終于學會了以越加謙遜的姿態,融入這場永恒的生命交響。